腰痛挺不直,元凶不一定來自腰椎,也有可能是薦髂關節失能?!

 

不曉得前陣子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則新聞:

「84歲駝背嬤後仰一摔!竟神奇痊癒站直了 醫傻眼講不出話」

(影片截圖取自 ETtoday 新聞雲)

雖然沒有看到這位阿嬤本人的樣子也沒進行評估,不過當下我腦海閃過一個念頭:是不是在他駝背之前「薦髂關節」早已出現了問題。因此後仰一摔,造成了這個關節的復位,阿嬤才可以從彎腰駝背的姿勢回來直挺挺的!?

不過可能的因素還是太多,有人說會是椎體的錯位、肌肉緊繃等等,筆者我也無法篤定是下列何種,這邊只是提出個人的淺見,提供大家去思考~畢竟還是世界上還是有太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了…

 


其實腰部的成因相當複雜,大多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加上運動才能改善。然而,若是疼痛的原因來自薦髂關節的話,經過物理治療師的評估與治療後,有些情況下可以獲得很快的改善。

一位男患者來到治療所,主訴說他某天睡醒時發現背部到屁股位置劇痛,而且身體無法挺直,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那天之後走路腰背部都很不舒服,特別是右邊的臀部,當右腳踩下去時就有明顯疼痛。另外一位是中年婦女,生產完之後就一直覺得屁股那附近很不舒服,尤其是彎腰帶著小朋友玩遊樂場之後特別疼痛,有時疼痛會傳到後大腿處。當時以為是椎間盤突出,去復健科拉腰拉了好一陣子都沒有獲得改善。

兩位患者檢查之後發現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骨盆有一高一低的現象,按壓下去最痛的位置是在薦髂關節的地方。經過仔細詢問,原來男患者的工作需要長時間久坐,彎腰駝背加上習慣性翹腳;

 

女患者則是生完小孩的兩三個月後有一次從樓梯間滑倒跌坐,屁股疼了好久。因此排除掉系統性疾病後合理推斷是薦髂關節機能失調(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或是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sacroiliac joint pain syndrome)。

薦髂關節是薦椎(sacrum)與髂骨(iliacus 骨盆的那塊骨頭又稱腸骨)聯合的地方

沒錯,就是腰窩的所在(維納斯的酒窩,被認為是美的表現)

此關節雖然不起眼,可是他扮演的是傳遞上下半身力量的樞紐呢!

在兒童期間,薦髂關節面較平滑,因此關節的活動度較大。隨著成長,站起來行走之後,關節面會慢慢開始變形,變得比較凹凸不平。因此年紀越大,活動度減小,穩定度隨之增加。

 

薦髂關節主要的動作是薦椎「相對於」髂骨做點頭(nutation)及反點頭(counter-nutation)以及扭轉(twist)的動作。

點頭跟反點頭比較好理解,因為這個動作常常伴隨著雙側骨盆的內外開闔。至於扭轉的動作則是大部分出現在走路(

骨盆一邊向前轉一邊向後轉)。所以可想而知若是薦髂關節活動度太少或太多都會出問題喔。活動度太少的患者多是年紀較大或是長短腳等等。

 

另一類是因為關節不穩定,像是生產完的婦女因為荷爾蒙改變的關係(韌帶鬆)或是臀部曾受撞擊等,關節很容易造成脫位。前面有提到身體站立起來之後關節面變的凹凸不平對,脫位時如同齒輪卡在不對的齒上,不論坐著站著或走路都會很不舒服。

若是薦髂關節脫位或卡住了,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徒手技術,將不對的位置調整回去,當下走路彎腰疼痛感應會下降許多。好好搭配穩定關節的簡易的居家運動,即可還你一個健康的薦髂關節喔。

BY 蕭卲軒 物理治療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