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的跳躍,著地方式不同,小心毁了你的膝蓋

1. 著地膝關節變僵硬

在討論膝蓋受傷,或是前十字韌帶損傷,都會提到膝蓋外八跟膝蓋受傷有很大的關係。外八是膝關節在額狀面呈現外翻的排列。人體分為三個動作平面,除了額狀面,還有冠狀面跟矢狀面。在矢狀面,常會導致十字韌帶受傷的原因,是著地的技巧

什麼是好的著地技巧?什麼是不好的著地技巧?  不好的著地技巧又被稱為「僵硬的著地」 [Leppa ̈nen et al., 2016] [ W.A. Laughlin et al., 2011],好的著地技巧又被稱為「緩衝著地」

2011年發表在Journal of Biomechnics的研究:討論單腳著地技巧如何影響傷後十字韌帶負擔。研究發現:透過改變患者著地時下肢排列,比較「僵硬的著地」跟「緩衝著地」兩種方式對於十字韌帶的負擔,發現個案使用「緩衝著地」的方式能有效減少著地時十字韌帶承受的張力。

「僵硬的著地」指的是從跳起來到著地時,膝關節彎曲的角度比較少,膝蓋承受的垂直反作用力較大。著地時膝蓋看起來比較直,沒有達到一個緩衝的效果

研究顯示,比較「僵硬」跟「緩衝」的著地,前十字韌帶在有緩衝的著地所承所的應力相對減少了11% [Simonsen et al., 2000]。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著地的?間,膝關節周邊肌肉作離心收縮,腿後肌(hamstring)產生拉力減少脛骨(tibia)往前位移

前十字韌帶承受的應力減少,膝蓋受傷的機率也大大降低。在十字韌帶重建術後的訓練,除了訓練著地的技巧之外,腿後肌的強化訓練,對預防韌帶再次受傷也是很重要的

緩衝著地:下肢著地後膝蓋較為穩定,晃動較少
僵硬著地:注意下肢著地後,膝蓋會左右晃動

2. 跳躍髖代償

關節受傷了,或因手術後需要固定,會導致關節失用,影響體感覺回饋。簡單說,就是大腦忘記怎麼使用關節,使得關節在做動作的時候都會不順暢,使不上力

十字韌帶重建術後的6-12週,病人的膝蓋都會被固定在0-90˚。術後5個月,病人不敢把膝蓋打直,常說走久後感覺踝關節或髖關節會酸痛不舒服。從一些平衝的測試結果做比較,像是BESS平衡測試受測者以不同站姿站在軟墊上測試平衡常看到患者會嘗試以身體前彎,或用踝關節代償的動作模式,在跳躍的動作,也不難發現這代償模式

我們先來看看這影片,這位受試者分別用了兩種方式在起跳的時候,第一種是髖主導,第二種是膝主導。在研究中學者常會去比較十字韌帶受傷後好腳跟患側腳的下肢對稱指數(Leg Symmertry Index),比方說,患側腳單腳往前跳的距離除於好腳單腳往前跳的距離。理想的下肢對稱指數百分比應該要在90% [van Melick et al., 2016]

不過,這測量的方法其實不太準確,大多數的病人/運動員,要做到漂亮的單腳跳數據其實不難,重點是,他們的身體在手術後,有沒有用代償的方式去做跳躍的動作。靠著身體前傾,髖屈的動作,將膝蓋的壓力轉移到髖關節,是常見的代償的動作

#總結

在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後期的訓練,著地跟跳躍的動作,都有可能會出現膝蓋僵硬跟髖代償的動作。這些動作必須透過適當的術後復健訓練,包括肌力訓練、本體感覺訓練、膝關節離心控制訓練、爆發力訓練等等,才能幫助病人達到回歸運動場上,極限運動需求的能力

By 歐灝洋物理治療師

發佈留言